【散文】吹响四季度攻坚号角 | ||||
| ||||
秋风渐起,卷过河西走廊的苍茫,掠过青藏高原的脊梁,又在大洋彼岸的西非海岸泛起咸涩的水汽。日历一页页翻向岁末,水电三局一公司/中西非公司的各项目工地上,正蒸腾着一股与时间赛跑、与困难较劲的热浪。这第四季度,不是年轮的简单更迭,而是一场全员上阵、全力攻坚的决胜战役。 泥石流排导洞要打通、导流洞出口的边坡要成型、田字型的调导蓄水池要如大地印章般牢牢嵌下,更有那深埋地底的泄洪排沙洞,必须在十月初完成贯穿。每一项任务都环环相扣,像一个精密仪器的齿轮,不容半分迟滞。 你看,那昆仑山脚下的南山口,网架牛腿迎来混凝土的浇筑,即将奔赴下一个刻在进度表上的钢印。 再向西,玉门那片曾经只有风沙吟唱的古道,如今正被机械的轰鸣唤醒。 视线转向雪域深处的玛尔挡,那里是另一种气魄的攻坚。大坝已巍然成势,正进行着最后的“封顶”勾勒——坝顶防浪墙的浇筑,左岸消能区的收官,如同为这座高原巨擘戴上坚实的冠冕。而雾化区2号、3号区的混凝土施工,则像精雕细琢的后期打磨,确保它在未来奔涌的江河面前,岿然不动,固若金汤。高原的十月,寒风已如刀锋,但浇筑下去的每一方混凝土,都凝结着建设者们如火的热忱。 在德令哈,那片因诗人海子而充满浪漫想象的土地上,项目攻坚更添了几分科学与严谨的色彩。压水实验与水环保工作的完成,是工程与自然达成和谐的承诺;综合楼主体的封顶,则是在戈壁上撑起一个现代化的指挥与生活中枢。它们标志着项目从基础建设向精细调试与人文关怀的纵深迈进。 不仅仅是国内。远在重洋之外的阿玛利亚项目,装卸间排架柱的施工完成,是为远航的船舶筑起坚实的臂膀。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是科纳克里新城市政配套项目的落子开局。这不仅是四季度攻坚的一个亮点,更是一公司/中西非公司跨越重洋,在“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下,用中国标准、中国速度书写友谊与发展的新篇章。当国内的项目为山河织锦时,海外的战友们,正将奋斗的星火播撒到世界的角落。 这遍布全球的攻坚图景,并非自动呈现。它的背后,是无数个在晨曦中奔赴岗位的身影,是深夜办公室里不熄的灯火,是图纸前紧锁的眉头,是工地上铿锵的指令,是测量仪前凝固般的专注,是搅拌站下不息的轰鸣。是丈夫告别妻儿时的不舍与决然,是年轻技术员晒得黝黑却目光炯炯的脸庞,是老工程师一遍遍核对数据时鬓边渗出的细汗。他们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却汇聚成一个共同的称号——“水电三局建设者”。他们的汗水,是这攻坚战役中最珍贵的给养;他们的坚守,是跨越所有艰难险阻最可靠的基石。 四季度,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国内外的项目,在收获一项项沉甸甸的工程节点,也在一把把撒下希望的种子。这场全力攻坚,攻的是技术的难关、是进度的壁垒、更是自我极限的挑战。它仿佛一曲雄浑的交响乐,在国内外广袤空间里共鸣回响。 秋风虽劲,难凉热血。当这片土地上和那片大洋畔的一个个节点目标如期实现,当所有奋战的身影终于可以稍稍舒展筋骨,当他们回望四季度的征途,会发现,他们攻坚克难的,不仅仅是具体的工程,他们更是在用坚实的步伐,丈量着时代的前行,用平凡的双手,构筑着不凡的梦想。那梦想,在山河之间,更在星辰大海。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