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江河见证 | ||||
| ||||
晨光初透时分,金沙江上游的苏洼龙工地已苏醒。推土机的轰鸣声撞开山谷的寂静,北斗定位系统的信号在操作室屏幕上明灭,如星子落入人间。112米高的沥青混凝土如脊背横跨川藏交界,720万立方米的填筑量里,埋着516个精密传感器——钢筋铁骨之下,跳动着厘米级精度的现代水电之心。横断山脉褶皱深处,一群身着工装的身影正以血肉之躯驯服江河,他们体内奔涌着中国电建“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基因密码。 工地深处,一位老测量员俯身于经纬仪前,皱纹里刻着三十载风霜。指尖抚过仪器的冰冷刻度,目光却灼热如炬:“测准一分,就稳十分。”他身后几个年轻人屏息凝神。这场景恰似“水韵五元”的具象——那“进取”如江流奔涌,“坚韧”若磐石峙立,仪器上的毫厘之间,奔流着“责任、创新、诚信、共赢”的浩荡之水。 钢架丛林间,焊枪溅起的金红火花如星雨洒落。年轻技术员拭去额角汗珠,指着正在吊装的生态鱼道装置:“这是金沙江首座‘鱼类电梯’,洄游季时鱼儿乘水流过隧洞,直抵上游产卵场。”远处,分层取水口如银龙探入江心,生态流量监测屏上碧波荡漾。水电人以“引领行业绿色发展”的使命,为自然生灵再造血脉经络。山崖间新辟的公路如缎带飘展,结束了右岸六个村庄千年不通车的历史——钢筋水泥的伟力,终要化作百姓屋檐下的灯火与炊烟。 夜色漫过工地,帐篷里透出暖黄微光。有人摩挲着孩子照片,有人俯身图纸上勾画,断续的口琴声乘着江风盘旋。忽然风雨骤急,值班长掀帘疾呼:“导流洞抢险班集合!”十余道身影应声没入墨色,泥浆瞬间吞没半身。此间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身体与自然的原始角力,恰似水电三局血脉里的“拼”字精神——甘耐寂寞,敢搏激流。待险情平息,众人倚坐沙袋喘息,一青年轻哼起局歌:“走遍千山,走过万水,艰辛岁月你我相随……”这水利铁军之歌的旋律在江峡间回荡,将九十一字歌词淬炼成精神图腾。 十年征程在星河斗转间流过。从老挝南欧江梯级电站到中老铁路国际通道,从秦岭输水隧洞到河南抗洪前线,三局人的足迹在五大洲刻下“闯”的印记。新闻镜头里,苏洼龙四台机组喷涌的电流点亮华东万家灯火,每年减排的二氧化碳化作云霞漫卷;报纸头版上,“工人先锋号”奖牌在主机安装车间熠熠生辉——那“争”的锐气已沉淀为行业标杆。 登高远眺,初升的太阳为项目镀上金边。江流在坝前汇聚成湖,又顺着溢洪道奔泻而下,恍若电建核心价值观的壮美具象——“责任”是稳固的坝体,“创新”是精准的闸门,“诚信”如澄澈的水质,“共赢”似灌溉四野的碧波。 山河为证,水电人将“拼、争、创、闯”四字箴言,刻进每一方混凝土中。拼如瀑布倾泻,争似激流奔涌,创若滴水穿石,闯像江河奔海。当电流沿着铁塔向城市奔流,当旱塬浸润清泉,当村庄亮起灯火,他们以水的柔韧塑造钢铁的筋骨,用钢铁的意志守护水的柔情——这恰是“水韵五元”最磅礴的注解:以进取之姿汇聚,以坚韧之态奉献,终是写下和谐诗篇。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