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地下星汉共重阳 | ||||
| 
 | ||||
| 出了韦曲南,朝南再走几步,城市的喧嚣便像退潮般,一层一层地淡去了。风从终南山那边吹过来,带着草木气息,拂在脸上,教人精神一振,也蓦地提醒我,今日竟是重阳了。 重阳是要登高的。古人在这日子里,头插茱萸,手把菊酒,登上山峦眺望那邈远的故乡与故人。而我今日,却无山可登。我的目的地,是那座已然成型的地下殿堂——西安地铁15号线祝村西站。 穿过施工大门,顺着步梯向下走,一股静谧的凉意迎面而来。先前的轰鸣与尘土都已销声匿迹,眼前展开的,是一个近乎完整的世界。 穹顶如天幕般舒展,将柔和的光线漫射下来。墙面覆着大块的板材,光洁的表面映出人浅浅的影子。站台边缘的金属条带闪着哑光,像一条沉默的河流,指引着未来的方向。这里没有裸露的筋骨,没有杂乱的管线,一切都被妥帖地收纳、精心地修饰过了。空气中混合着材料的清凉,像是大地深处呼出的、洁净的叹息。 三两个工人正在做最后的调试。一个年长的老师傅,站在平台上,用软布细细擦拭着一块指示牌的边角。他的动作那么轻,那么专注,不像是在做工,倒像是在完成某种仪式。不远处,一个年轻人仰着头,凝视着天花板上一排刚刚点亮的灯带。那灯光不是刺眼的白,而是温暖的米黄,洒下来,给这冰冷的地下空间镀上了一层薄薄的暖意,竟有些像秋日傍晚透过窗棂的阳光。 我忽然想,这何尝不是一种登高? 古人的登高,是为了望远,而这些建设者的登高,却是为了深入大地,在这不见天日之处,用匠心点亮一盏盏灯,铺就一条条路。他们攀登的,不是有形的山峦,而是技艺的峰巅,是责任的峻岭。那老师傅擦拭的,不仅是一块牌子,更是一份对完美的执着;那年轻人仰望的,不仅是灯光,更是即将在这里流淌而过的、无数人的归家之路。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此刻,在这站台里,这句诗忽然有了别样的意味。这些建设者,不也是“异客”吗?在这重阳佳节,他们或许未能与家人登高望远,却在这地心深处,用另一种方式,为这座城市“遍插茱萸”——那每一块严丝合缝的板材,每一盏温暖明亮的灯,都是他们为这座城市献上的、最朴素的祝福。 我静静地站着,听着远处隐约传来的、调试设备的轻微滴答声,像是这地下宫殿沉稳的心跳。这里太安静了,安静得几乎能听见光的流淌声。 终南山的峰峦,此刻应沐浴在夕阳的余晖里了吧。而我在这数十米之下,却看到了另一片星空——那是人类用智慧与汗水,在地心深处点亮的不灭的灯火。这一种“登高”,虽不闻松涛,不见云海,却自有一份沉静而厚重的力量。 离去时,回望那缓缓关闭的大门,门缝里漏出的暖光,像大地对你眨了一下眼。这个重阳,我未曾登山,灵魂却仿佛经历了一次最深沉的登临。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