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水韵秋月 | ||||
| ||||
“水绕中秋月,心系家国情。”中秋的月,总是悬得那样低,仿佛一伸手便能触到那抹银白的柔光。月光如水,它静静地洒向人间,既照过都江堰“深淘滩低作堰”的古老智慧,也映照出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的时代壮举。 这轮明月从《诗经》“月出皎兮”的吟唱里走来,浸润着苏轼“千里共婵娟”的情怀。当月光漫过洛惠渠的峭壁,我们仿佛看见先民们用铁锤凿出的银河,当月辉洒向渠首,我们仿佛听见秧苗正吮吸着跨越千年的月光。在这流动的银白里,映照着大禹治水的蓑衣、李冰父子的斗笠,也倒映着当代水利工程建设者安全帽上的星光。 当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月光便成了天地间的信使,将千家万户的思念织成一张发光的网。月光洒下,蜿蜒的渠道像一条发光的绸带,缠绕在田野与山丘间。那是月光织就的水网,是水利建设的脉络,将远方的水源引入干渴的土地,渠水流动的声音,似与虫鸣交织,竟有些像古时诗人笔下的“玉盘”倾泻,只不过,这“玉盘”盛的不再是乡愁,而是甘霖。 从哈尼梯田的“分水木刻”到现代智能分水阀,从京杭大运河的“复闸系统”到小浪底工程的自动化监测,水利技术的演进恰似一场跨越千年的接力。在洛惠渠旁,老一辈水利建设者们用简陋工具开凿的生命之水,正与新时代青年工程师的智慧管理技术进行着无声的对话。月光见证过李冰父子凿离堆的斧凿声,也聆听着现代水电站机组的轰鸣;它倒映过古人汲水的木桶涟漪,也折射着无人机巡逻的科技光芒。水脉相连的文明密码,在月光下完成了一场无声的对话。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不仅是水利工程技术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治水智慧的永恒延续。 记得幼时听老人说,月亮是水的镜子,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那时总爱蹲在青石埠头,看碎银般的月影被水波揉成千万片,又随着涟漪慢慢拼回圆盘。祖母摇着蒲扇比喻:“嫦娥的梳妆镜碎了,一半挂天上,一半沉水底。”我总疑心伸手就能捞起那枚冰凉的月亮,却只触到一掌心晃荡的星光。 如今站在新修的堤坝上,看月光洒满水库的涟漪,忽然读懂了另一种“双月同辉”。混凝土筑起的坝体截住奔涌的江水,如同截住一段流动的月光,让它在需要的地方重新升起。水面倒映的月亮不再随着急流东逃西窜,而是被驯服成规整的光斑,与监测屏上跳动的数据流悄然相融。天上的月是自然的馈赠,而水中的月是人的智慧, 当闸门开启时,整条河流都成了盛满月光的银盘,顺着灌溉渠流向干渴的田野。这流动的银白里,流淌的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民族智慧传承的结晶,这永不褪色的家国情怀成就了大地上的星河,而真正的月亮,正在不远处静静俯瞰这人间的星河。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