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端午的记忆


发布日期:2025-05-20 信息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周维 字号:[ ]

幼时的端午,是极热闹的。父亲天不亮就起床,将艾草挂在门楣上。那青翠的叶子还带着露水,散发出一股辛辣的香气。母亲则在厨房里忙碌,糯米泡得发亮,红枣和豆沙早已备好。我趴在桌边看她灵巧的手指将粽叶折成漏斗状,填入米和馅,再用细绳捆扎得结结实实。锅里水汽氤氲,渐渐弥漫了整个屋子。

父亲喜欢讲屈原的故事。他说屈原投江后,百姓划船寻找,又怕鱼虾啃食他的身体,便往江里投粽子。我听了便问:“那屈原吃到了吗?”父亲摸着我的头笑道:“傻孩子,这是人们的心意啊。”他的手掌粗糙而温暖,让我想起晒干的粽叶。

小的时候,那时的路还是土路,一下雨便成了泥塘。端午前后正值雨季,黄泥浆常常没过脚踝,走起路来“咕唧咕唧”地响。我们却欢喜,光着脚丫在泥水里蹦跳,溅起的泥点子像极了母亲包粽子时不小心洒落的糯米。

我们那儿看不见龙舟。但端午的早晨,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插着新鲜的艾草。街坊们包粽子是件大事。张家婶子拿来粽叶,李家婆婆端出泡好的糯米,母亲则负责调馅儿。我家的枣树年年结得最好,晒干的红枣成了全街共享的宝贝。女人们围坐在王奶奶家的院子里,手底下翻飞着青翠的粽叶,嘴里念叨着各家的长短。我们小孩子在她们腿边钻来钻去,偶尔得赏一颗蜜枣,含在嘴里能甜上半天。

最难忘的是煮粽子时的蒸汽。大铁锅架在灶台上,底下烧着麦秸,火苗“噼啪”作响。水滚了,白蒙蒙的雾气便笼罩了整个灶间,母亲的身影在其中时隐时现。我蹲在灶台边添火,脸被烤得发烫,却舍不得离开。那蒸汽里混着竹叶香、米香、枣香,吸一口,五脏六腑都舒展开来。

后来我离家求学,端午便过得潦草了。超市里买来的粽子,总缺了那股竹叶的清香。有一年端午,父亲突然来学校看我,手里提着一袋家里包的粽子。我们在宿舍楼下的小桌前对坐,他看着我吃,眼里含着笑。那粽子还是记忆中的味道,糯米软糯,豆沙甜而不腻。父亲说:“知道你忙,但节总要过一过。”我点头,喉咙却像被什么堵住了。

如今的水泥路再不会泥泞了,门前的艾草却越来越少。超市的粽子包装精美,却再难尝到当年灶间的那股竹叶清香。有时半夜醒来,恍惚还能听见父亲在雨中归来的脚步声,“吧嗒吧嗒”地踩在泥路上,由远及近。那声音穿过光阴,竟比昨日的事还要清晰。

如今又到端午,我试着像母亲那样包粽子。粽叶在手中总不听使唤,米粒从缝隙漏出来。锅里煮着的时候,满屋飘着熟悉的气息。恍惚间,我听见父亲的声音在说:“包粽子要心静,急了就散。”这话原是说粽子,如今想来,竟像是说日子。那些散落在泥路上的端午,那些消失在蒸汽中的人影,原来都被好好地包进了记忆的粽叶里,用思念的绳子,捆得紧紧的。

那些藏在端午里的温柔,就像父亲包粽子时故意多放的枣子,悄悄地甜了岁月,却再也找不回那双塞给我甜枣的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