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捧读《公司志》,初心映山河 | ||||
| ||||
冬日的阳光透过办公室窗棂,洒在新鲜出炉的《公司志》上,油墨香裹挟纸张的清香扑面而来。我轻轻抚摸着烫金书名,指尖触及的厚重感竟让掌心微微发热。这部志书恰好从我入职的那年记起,当沉睡在岁月里的人和事,通过详实的文字与珍贵的照片在书中重现,积攒许久的情愫如潮水般涌来,模糊了眼眶。 志书以“概述”开篇,简溯上世纪50年代水电三局事业开启,随即笔触轻旋,聚焦到了2007-2023这十七载峥嵘岁月。薄薄七页,浓缩了公司的奋进之路:从曾经的栉风沐雨到转型发展的勇毅前行,筑牢了坚实根基;从一项项工程的圆满落成到一座座奖杯的接踵而至,铸就了辉煌勋章;从技术瓶颈的屡次突破到行业标杆的持续领跑,彰显了创新果敢;从师徒间的技艺传承到同事间的并肩作战,凝聚了温情感怀。此前,我虽从零散文字、前辈讲述及上一部公司志中略知一二,但此刻将这所有串连成篇,这份三局记忆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史料记载,成为刻在我心中的、独属三局人的精神图腾。 “概述”的凝练厚重,在后续近四十页“大事记”中得到了一一注解。战略部署的每一次落子,改革攻坚的每一步突破,市场开拓的每一次破冰,科技创新的每一项成果,企业文化的每一次深耕,荣誉殿堂的每一座奖杯,都被清晰镌刻。从黄河岸边到长江之畔,从内陆高原到海外异国,“大事记”就如同一部精准的时光记录仪,桩桩件件定格下了三局人的奋斗足迹,勾勒出了公司的发展轨迹。 令人动容的是志书以分篇纪实的方式,系统铺展了这十七年征程:参建工程各篇中,多座水电站的峡谷丰碑、多条轨道交通的驰骋长龙、多个基础设施的民生载体,一众精品工程历历在目;企业改革篇里,记录着公司打破壁垒、激发活力的勇敢探索;后续的多个篇章,党旗在项目攻坚一线飘扬的场景跃然纸上,企业从机构优化到质量管控的精进之路明晰可辨。尤其是“人物篇”让我驻足良久,领军者运筹帷幄,建设者坚守奉献——他们之中,有扎根高原的“老水电”,有攻克多项技术难题的骨干专家,还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多年的普通员工。这绝非文字与数据简单堆砌,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了支撑公司前行的英雄群像! 2007年,我拖着行李箱抵达工地,半山腰“建一座电站,树一座丰碑”的标语格外醒目;如今回望志书中的故事,才真正读懂这句话的千钧重量。我成长的十八年,正是公司管理体系全方位升级的十八年:机构设置随战略转型持续优化,从传统施工导向升级为“水、能、城、数”多元协同架构,让项目推进更高效;制度体系日趋完善,从施工规范到岗位职责细化,为工程质量筑牢根基;安全环保理念深植人心,“绿色施工”落地生根,全流程管控让“三局品质”成为金字招牌。更令人感叹的是信息化转型成效显著,早年的纸质施工数据,如今通过智能系统实时同步,信息化已深度融入财务资金、设备物资等管理业务。 倍感欣喜的是,我在志书中也找到了自己的青春坐标,虽然文字散落在数页数行间,却也藏着我满格的奋斗记忆。2007年小湾水电站,澜沧江峡谷边抽样检测时,师傅的热姜汤暖透寒夜;2009年京沪高铁,盛夏四十度高温下,路基过渡段试验成功的喜悦冲淡了地面烫脚的不适;2010年大西客专,中标后即刻跑步进场,晋中的风沙也为铁军效率折服。后来从技术岗转向管理岗,我走过四川苏洼龙水电站、海南白沙供水项目、山东青岛地铁、新疆阜康抽蓄电站、山东潍烟铁路等多个工地,见过无数三局面孔。虽然工作环境、施工难度各有不同,但他们初心不改,用青春与汗水在祖国大江南北创造一个个奇迹,而我则有幸见证了三局人的风雨兼程、南征北战。 合上书卷,封底的公司总部大楼照片映入眼帘,“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八个大字遒劲有力。这不仅是记载在书页上的企业精神,更是七十载风雨征程中,三局人刻进骨子里的信念。“企兴续志,垂鉴未来”,作为亲历者、见证者和传承者,我深知这部厚重的志书是水电三局奋斗的缩影,是薪火相传的见证,更是美好未来的序章。在此,向所有参与、见证这部鉴往知来永恒印记的人们致敬!未来,我愿带着这份印记继续前行,让那些镌刻在山河间的故事,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更加璀璨的三局篇章。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