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与山河共舞 | ||||
| ||||
五月的风拂过崇山峻岭,掠过正在建设中的大坝与电站,将劳动的气息播撒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 在这个属于全世界劳动者的节日里,水电三局的职工们依然奋战在建设一线,用汗水诠释着“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企业精神。他们不是聚光灯下的明星,却是托起现代文明的基石;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为人熟知,但他们建设的每一个工程都在诉说着这个时代最动人的劳动诗篇。 海拔3000多米的羊曲峡谷昂首屹立,两岸峭壁如刀削斧劈,褐红色的丹霞地貌在高原阳光下熠熠生辉。羊曲水电站就坐落在这片山河交响的壮美画卷之中。在峡谷深处,水电三局的建设者们攻克着一项项技术难题。千百年来滋养着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如今又将通过建设者的双手,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水电三局的工人们常说,在羊曲施工不仅要克服高原反应,更要学会与这片土地对话——读懂每一层岩壁的脾气,摸清每一段河道的性格。他们的安全帽上落满高原的尘土,工装裤上沾满黄河的浪花,却在这人迹罕至的峡谷里,谱写着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面对羊曲项目的实际情况,项目建设者科学配置资源,精心制定施工方案,围绕“四新”技术创新创效,采用滑模、爬模新型工艺施工,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工期缩短50天。这不是个例,而是水电三局无数技术团队的日常——用智慧劳动突破极限,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水电三局的国际项目遍布全球,到处都有中国水电建设者的身影。他们不仅要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还要适应极端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一位驻外建设者回忆道:“疟疾、物资短缺都没能阻挡我们,当看到当地居民因为我们的工程第一次用上稳定电力时,所有的辛苦都值了。”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正是中国建设者最珍贵的品质。 水电三局正在推动传统建筑业向智能化转型,BIM技术、无人机巡检、智能浇筑系统等新技术广泛应用。“我们不仅要会流汗,还要会创新。”一位项目技术负责人说。新一代水电人正在用知识和技术重新定义劳动的内涵,证明新时代的劳动者既是实干家,也是创新者。 回望水电三局六十余载的发展历程,从参与建设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到如今承建世界级超级工程;从肩挑人扛的艰苦岁月,到智能化施工的新时代,变的是技术与装备,不变的是“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精神传承。这种精神已经融入每一位水电三局职工的血液,成为他们面对任何困难都能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 从建设初期,到今天遍布全球的超级工程,水电三局建设者的足迹已化作一种精神符号。他们走过的地方,荒原变成光明的源头,天堑化为通途的起点。这些用安全帽和工装靴丈量过的山河知道——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水电三局建设者的身影;哪里最艰苦,哪里就必定留下他们攻坚克难的足迹。 水电三局的铁军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他们不是诗人,却用钢钎作笔,以混凝土为墨,在神州大地上书写着最壮丽的诗行;他们不是画家,却用塔吊作架,以钢筋为线,在天地之间勾勒出最宏伟的画卷。 高山峡谷间,一座座大坝巍然屹立;城市乡村中,一条条大路交错延伸。这些不仅是钢筋混凝土的构造物,更是无数建设者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丰碑。正是千千万万像水电三局职工这样的建设者,用他们平凡而伟大的劳动,汇聚成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最美华章。 在祖国的壮阔画卷里,水电三局建设者的足迹尤为动人。这些足迹不仅刻在大地上,更印在发展的年轮里,成为民族复兴路上最坚实的注脚。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在这个属于所有劳动者的节日里,让我们向每一位用双手托起中国梦的建设者致敬!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