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峡谷深处的光》 | ||||
| ||||
晋陕大峡谷的风裹着黄河的涛声,在峭壁间呼啸盘旋。水电三局的建设者们正以血肉之躯,在这亘古的峡谷中开凿一条穿越时空的通道——导流洞。 清晨六点,导流洞进口的风机准时发出低沉的轰鸣,与黄河的浪涛声交织成雄浑的乐章。安全员小纪站在洞口,“今天要进行洞内爆破作业,大家注意时刻注意安全。” 洞内,双向对挖的掌子面正同步推进。钻工老杨握着凿岩机的手布满老茧,每一次钻头与岩石的碰撞都迸溅出细碎的火花,精准地在岩壁上钻出炮孔。装药组紧随其后,将电子雷管小心翼翼地塞进孔内,仿佛在为沉睡的岩石注入苏醒的力量。 夕阳将峡谷染成金红色时,拌合站的混凝土运输车开始穿梭。智能拌合系统根据实时监测的温度、湿度自动调整配比,确保每一方混凝土都达到“滴水不漏”的行业标准。技术员小马站在卸料口,用回弹仪检测着混凝土的强度,护目镜后的眼睛倒映着跳动的数字。 夜色渐浓,洞内的灯带次第亮起。装载机司机老张驾驶着庞然大物在狭窄的隧洞内辗转腾挪,将爆破后的渣土精准地倒入自卸车,方向盘在手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洞外的生活区,飘着厨房为夜班师傅准备餐食的袅袅炊烟,那里的灯火如同繁星点缀在峡谷深处。 子夜时分,洞内突然传来急促的警报声。地质预报检测到前方5米处有断层带,岩体出现细微裂隙。项目经理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突击队员带着锚杆和钢拱架火速赶到现场。“短进尺、强支护!”技术主管的指令刚落,钻机声再次响起,一根根锚杆如同定海神针,将不稳定的岩层牢牢锁定。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洞顶的通风孔时,导流洞的轮廓逐渐清晰。岩壁上的传感器闪烁着绿色光芒,将实时数据传输到信息化管理室。BIM模型与施工现场的实时影像完美重叠,技术人员轻点鼠标,就能模拟出未来的水流路径。 “贯通后,黄河水将通过这里安全绕过坝址,为大坝填筑创造条件。”项目总工站在出口边坡上,手指向远方。“大坝建成后,这里将形成13.98亿立方米的库容,可使黄河中游防洪标准从3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山脚下,古贤村的老槐树在风中沙沙作响。70岁的葛大爷望着热火朝天的工地,眼中泛起泪花:“我爷爷当年参与过三门峡建设,没想到孙子辈还能见证古贤的奇迹。” 暮色中的导流洞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等待着贯通时刻的苏醒。建设者们擦拭着汗水,目光坚定而从容。他们知道,这条隧道不仅是工程的通道,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是新时代治水人献给母亲河的壮丽诗篇。当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毕,洞内响起的掌声与黄河的涛声交织在一起,在晋陕大峡谷久久回荡。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