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蓄势未来——水电三局抽水蓄能业务的创新密码与发展蓝图


发布日期:2025-11-24 信息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周维 字号:[ ]

在国家“双碳”战略的宏伟画卷中,抽水蓄能作为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稳定器”“调节器”和“超级充电宝”,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中国水利水电建设的“国家队”和“大国重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电三局以其近七十载的技术积淀与前瞻性战略布局,在抽水蓄能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绘就了一幅以创新为舵、人才为桨、未来为航的高质量发展图景。

技术创新的实战密码

水电三局的技术创新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在一个个具体项目的攻坚克难中得到淬炼与验证。

“五维同步”施工法,缔造“三局速度”。在国网新源浙江缙云抽水蓄能电站这一浙西南最大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中,水电三局承建了首个“土建+机电”一体化施工项目。面对紧张的工期与复杂的交叉作业,水电三局开创性地提出并实施了 “五维同步”施工法,打破了传统施工壁垒。该方法实现了土建与机电安装同步验收、设备调试与系统联调同步推进、技术方案与资源配置同步优化、安全管控与质量监督同步升级、党建引领与生产经营同步融合。在这一创新模式的驱动下,项目部创造了首台机组从移交工作面至浇筑至发电机层仅用9.5个月的先进工期,并以平均不到2个月投产一台机组的“三局速度”,不仅圆满完成“一年五投”的既定目标,更超额实现了“十月六投”的优异成绩。

征服复杂地质,铸就詹天佑奖精品。在江苏溧阳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中,水电三局面临了被国内专家公认为“国内乃至亚洲已建或在建的水电工程地下厂房中,地质条件最差最复杂”的极限挑战。电站引水发电系统Ⅳ、Ⅴ类围岩占比超75%,地下洞室渗水量高达6000立方米/天。项目团队攻坚克难,首次在Ⅳ、Ⅴ类富水围岩中安全建成大型地下洞室群,受限空间内800兆帕级超大型钢岔管安装关键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获中国安装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该工程最终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引领了复杂地质条件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技术。

突破技术空白,安装国内首台变速机组。国网新源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共安装12台单机容量3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机组,总装机容量360万千瓦,其中2台为国内首次引进的大型变速抽水蓄能机组,由水电三局承担该(11号、12号)变速机组的安装和调试任务。面对无先例可循、无经验可借鉴的困境,项目团队成功解决了转子组装、定转子最小吊装间隙、交流励磁安装调试等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两个首次:首次在国内引进大型变速抽水蓄能机组安装和调试,首次实现抽水蓄能电站接入500千伏柔性直流电网。该机组的成功投产填补了国内大型变速抽蓄机组应用的空白,使我国抽水蓄能技术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新材料与新工艺,引领绿色智能建造。在国网新源新疆阜康抽水蓄能电站——国内首座百万千瓦级EPC模式建设的抽水蓄能电站中,水电三局大力推广智能智慧应用。其上水库采用的无人机自动纳固纳米喷涂技术为国内首创,作业效率提升10倍以上。其“长斜井反井钻精确施工技术研究”荣获陕西省建设工程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斜井导孔定向钻施工工法”获评陕西省职工先进操作(工作)法,“300米级陡倾角斜井反井钻导孔施工工法”获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工法。此外,项目还取得了“一种钢岔管立式拼装施工方法”等5项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提高压力钢管防腐施工质量控制”等4项QC成果,以及“压力钢管加劲环优化设计在新疆阜康电站压力钢管制作中的应用”等5项职工技术创新成果。

极限环境挑战,淬炼高海拔施工技术。在海拔高达3200米至3700米的青海格尔木南山口抽水蓄能电站——这一世界3500米以上超高海拔地区装机容量最大、调节库容最大的在建抽蓄项目,水电三局建设者直面含氧量不足平原60%、机械设备降效30%以上以及10级以上大风、零下30摄氏度严寒的极端环境。项目团队利用BIM技术进行施工各阶段三维场布模型搭建和可视化交底,在主副厂房开挖中,采用“三次校杆法”严格控制钻孔精度,使岩锚梁成型后平均超挖小于4厘米,最大超挖8.4厘米。最大不平整度及平均不平整度均小于6厘米(精品工程标准为小于等于10厘米),半孔率大于92%(精品工程标准为大于等于90%),不平整度及半孔率均达到三峡建工精品工程标准。仅用97天即实现8台机组主副厂房顶拱贯通,较常规4台机组厂房顶拱工期缩短近50%,彰显了“水电三局速度”的硬核实力。

人才体系的坚实引擎

水电三局深谙“一流的工程源于一流的人才”之道,在抽水蓄能业务的快速发展中,构建了一套以项目一线为熔炉、系统化培养与实战化淬炼相结合的“选育用留”全链条机制。

系统化培养:“三维体系”铺设清晰成长路径

在项目实践中,水电三局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三维培养体系”,为青年人才提供了立体化的成长通道。纵向上,建立了“新员工→技术骨干→项目班子”的明确晋升阶梯,让员工看得到未来。横向上,积极推行土建、机电、调试等多专业轮岗,着力锻造“土建+机电”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立体实施“师带徒”计划,实现一对一的指导帮扶,帮助新员工快速成长。如在国网新源浙江缙云抽水蓄能电站即有28对师徒签订培养协议,助力青年员工快速成长。这支平均年龄仅26岁的团队,已成为项目攻坚的中坚力量。

实战化淬炼:关键岗位与急难险重任务锻造核心能力

敢于给年轻人压担子,让他们在关键岗位上和急难险重任务中经风雨、见世面。在国网新源浙江缙云抽水蓄能电站,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青年团队挑起了大梁。27岁的质量管理部主任夏朋涛,带领一支9人的青年质量团队,创建了9项样板工程,使单元工程优良率高达97%。28岁的电气工程师李毅,在首台机组定子铁芯磁化试验等关键任务中担当重任,并带领团队探索出“边安装,边试验”的平行作业模式,将试验周期从5个月大幅缩短至3个月。

在国网新源山西垣曲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的一线攻坚中,同样涌现出众多典型。面对暴雨倾盆、道路泥泞导致材料运输受阻的困境,项目经理廖钧带头冒雨奋战,确保关键钢结构材料按时卸车。在龙门吊大梁运输车辆被困狭窄山路的危急时刻,项目党支部党员挺身而出,带领团队人工开路、协调交通,历经近一整天奋战保障设备安全抵达。在严寒中进行设备基础回填时,青年突击队员庞卓一等人在零下二十度的体感环境中,创新采用滑槽与人工传送带结合的方式,确保了混凝土浇筑质量。这些实战场景极大地锤炼了团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协同作战的精神。

党建引领与创新激励:凝聚合力激发潜能

项目基层党组织成为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红色引擎”。在福建永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中,项目党支部以“党建+工程”深度融合为引领,党员干部带头深入一线协调解决难题。在国网新源浙江缙云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团支部策划了“三亮工程”:亮身份、亮承诺、亮成效,并围绕重大节点组织攻坚活动。在国网新源山西垣曲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党支部在设备运输、严寒施工等关键时刻,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得到生动体现。

同时,水电三局大力鼓励技术创新。由青年牵头的“四新技术应用”小组在国网新源浙江缙云抽水蓄能电站累计完成19项技术革新。其抽蓄压力钢管四新技术创新班组的成果更是在第五届电力企业班组岗位创新创效活动中从894项成果中脱颖而出,荣获特等奖,充分展现了基层团队的创新活力。

未来发展的精准锚点

基于坚实的实践基础,水电三局为抽水蓄能业务绘制了清晰的战略发展地图。

水电三局正积极从单一施工总承包向“投建营”一体化转型。2024年,公司抽水蓄能订单突破百亿,落地了陕西勉县沙河、青海南山口、甘肃玉门等重大抽蓄项目。其中,陕西沙河抽水蓄能电站更是由水电三局控股的企业作为建设单位,承担项目的开发建设运营工作,标志着其“投建营”全产业链一体化集成服务能力实现关键跃升。

水电三局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深化BIM技术、数字化管控系统、智能施工装备在抽水蓄能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应用。目标在新建项目中,全面推广并不断提升智能建造覆盖率,致力于打造更多数字孪生电站。

截至当前,水电三局已承建和参建超过30座抽水蓄能电站,承建的项目多次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等顶级荣誉。未来,公司将继续以“建精品工程,树行业标杆”为目标,巩固和提升“水电三局抽水蓄能”的品牌影响力。其所建电站的效益显著,以新疆阜康电站为例,电站双向、双倍调节能力达240万千瓦,每年可促进风、光等清洁能源消纳超过26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耗16.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9.6万吨,为区域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贡献坚实力量。

从东海之滨到西北戈壁,从江南丘陵到青藏高原,水电三局的抽水蓄能铁军以青山绿水为卷,以智慧汗水为墨,将一项项超级工程打造为践行“双碳”战略的时代丰碑。展望前路,水电三局将继续秉承“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企业精神,以持续的科技创新、雄厚的人才储备和清晰的战略规划,在国家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征程中,驭水而行,蓄势未来,贡献不可替代的“三局力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