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 文化建设


米面馍馍


发布日期:2023-03-13 信息来源:六公司 作者:龚仕辉 字号:[ ] 分享

我老家在陕南安康城上游的汉江边上,距离镇子上大概6里地,现在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古镇了。

60年代末,生活物资相当匮乏,我也还是个小孩子,最期盼的事就是腊月天跟着奶奶,去集镇街上赶场,也就是赶集。住在集镇的下游,叫上街去,住在上游的就叫下街去。过去的集市是农历逢5逢10日才会有的,但是腊月二十到年三十就每天逢集了。

我去赶场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能吃到一个米面馍馍。

陕南地处南北交汇地带,气候湿润,雨量丰沛。属于陕西的小江南,鱼米之乡,也是一个移民地区,民众大多来自湖广,江南稻作文化气息浓厚,饮食品类丰富,而且是自给自足。

记忆中阿婆是小脚,走起路来一摇三晃,感觉随时会摔倒似的,显得及其不稳当,还要柱根黑红色的竹杖,阿婆说是紫竹根的。上街前她都要先把自己收拾紧缠利落,先是把头发梳理整齐盘起来,用一个黑色的网状发罩罩上,再用一个银簪子固定好,有时也让我帮忙插簪子。在箱子里找出一件平时不穿的黑色的粗布衫子,袖子口镶着白布边,是那种斜对襟盘扣的,肩膀上还有两块补丁。裤子是青蓝色的灯笼裤,脚上的鞋子也像个桃心状,还秀的有一小朵梅花,裤腿用青灰色的绑腿布扎紧实,收拾得紧缠利落。

出发时,阿婆就拿出一个用了很多年的小挎篮子,用麻绳编制的系带斜挎在肩膀上,所以叫挎篮子。这种篮子是用我们当地的竹子编制,竹编工艺非常精致,还带花纹。在篮子底部铺上点稻草,从堂屋装粮食的大柜子上靠墙的瓦罐里掏出十来个鸡蛋装到篮子里。

我急不可耐地催促奶奶早点走,主要是嫌她走得太慢。一路上要经过一道砭,上下两面坡,翻一道梁,过两次小河,过河时还要拖鞋淌水才行。我是一步三蹦跶,时常跑到前边等阿婆,无聊的在路边踢踢石头掰掰草,亦或是爬到树岔上,等阿婆走远了再四脚并用的撵上去。等我们赶到街上时已经是人最多的时候了,要四处寻找,才能找到个合适的地方摆上小挎篮,亮出鸡蛋,按个卖,应该是五分钱一个。

农村人大多就靠卖鸡蛋的钱换些油盐酱醋和针头线脑的,鸡蛋基本上都是吃公粮的人和街道居民买走的,有时候很快就卖掉了,有时候也会卖不出去。阿婆卖了鸡蛋会带我到粮站对面的国营食堂买上一个米面馍馍。

所谓米面馍馍就是把大米磨成浆然后发酵,上笼屉蒸出来的。做米面馍馍的是一个精瘦的老厨师,挺高的个子,略微有的驼背,眼睛凹陷着,非常有神的那种,我都不敢看他的眼睛,他说话很少,总是绷着脸。戴一顶没有帽檐的白色帽子,感觉有点泛黄。肩膀上搭一条白毛巾,有时候也挂在脖子上。有好几层用竹子制作的蒸笼,我们叫篾笼,总是呼呼冒着热气,夹着一股酒香味向四外飘着,直往鼻孔里面钻。

买米面馍馍要先做里面收银台交二分钱和半两粮票,收银的人会给你一个竹签,有一指宽,半乍长(5公分左右),油光锃亮,还透着一股子香味。将签子递给老厨师,他就揭开笼盖,一层雪白的米面馍馍瞬间就亮了出来,热气也随之翻卷而上,形成一团白雾,迅速将米面馍馍遮盖了起来。他左手掌来回摆动几下扇开雾气,右手用一个油亮油亮的竹夹子精准的夹起一个用竹圈套着的白白胖胖的米面馍馍来,反手一磕倒在一个竹粑粑上再递给你。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松松的,软软的,糯糯的,甜甜的,喷喷香,细细咀嚼着咽下去,立马感觉到想是喝了一大杯热糖水,迅速滋润久以干瘪的喉咙,透彻肺腑,极大的满足胃蕾。我是先坐在粮站门前傍边的台阶上看着,深深的吸允着飘过来的香味,咋吧咋吧嘴,咽几口唾沫,舔舔快要干裂的嘴唇。然后翘望阿婆早点出现。

眼看街上赶场的人都差不多走完了,剩下三三两两的也都是住在街到上的居民和吃公粮模样的人。蒸笼上的热气也不咋冒了,才见阿婆步履蹒跚的走了过来,我赶紧冲上前去拽着胳膊就往食堂里拉。然而阿婆始终站在哪里文斯不动,只听见她小声的说今天鸡蛋没卖出去,没钱买米面馍馍了,咱们回家吧。我一听可就不干了,放开阿婆,一屁股坐在地上放声大哭起来,两只脚来回搓着地,眼泪和着鼻涕稀里哗啦的流,末了又券起两条腿把头埋在膝盖间不停的抽泣。过了好一阵子,勉强太起头来,只见阿婆在食堂里和哪个老厨师说着话,我也不理会,也不敢看他们,耷拉着脑袋在地上坐着。又过了一会儿,阿婆过来用手绢给我擦了擦鼻涕眼泪,然后递给我一个雪白雪白的米面馍馍,我迫不及待就往嘴里塞,三口并作两口的往下吞。阿婆不停的抹着我的后背,还喊着慢点吃,慢点吃,别噎着了。

下午,我们很晚才回到家,这时父亲也下工回来了,不知阿婆和父亲说了些啥,只见他的脸瞬间黑了下来,下巴颏抖动了几下,冲到我跟前扬起手,我脑袋顿时轰的一声,眼冒金星,腮帮子木木的失去了知觉。阿婆一把将我拉进怀里,用胳膊挡着父亲并呵斥着。

自此以后,我就没有跟阿婆去赶场了,迄今也没有吃过那种米面馍馍了。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