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 文化建设


隆中遐想


发布日期:2019-04-12 信息来源:房地产开发公司 作者:刘悦 字号:[ ] 分享

四月,踏青的季节。借着清明小长假,带上家人,驱车近400公里,来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发源地,湖北省襄阳市。

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平原腹地。它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汉水穿城而过,分出南北两岸的襄阳、樊城,两座城池隔江相望。两城历史上都是军事与商业重镇,1949年以后两城合二为一称襄樊市,2010年12月更名为襄阳市。襄阳是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华夏第一城池,历经千年沧桑。我们一行人第一站就从襄阳古隆中开始。

古隆中景区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是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诸葛亮青年时代(17-27岁)隐居的地方。诸葛亮在此抱膝高吟、躬耕陇亩长达10年之久。进入景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刻着“古隆中”三个大字的石牌坊。来此游览的人,大多都要在“古隆中”石牌坊前合影留念,石牌坊也成了隆中最重要的景点。石牌坊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意为恬静寡欲,志向明确;安宁清净,目标远大。

古隆中石牌坊自建成以来,历经一百二十多年沧桑,至今古香古色,受人敬仰。我们沿着山道向上,两旁参天大树,上面是“隆中书院”。这里集中为我们展现了诸葛亮立志成才、勤俭治国和教育子女等方面的事迹和思想。继续前行,路的右侧可见一座四角正方形的“明碑亭”。亭内所立石碑上刻有“重修隆中诸葛武侯先生祠堂记”,记载了明万历二十年中宪大夫、都察院协院事左佥都御史李桢重修隆中武侯祠的有关情况。

听导游介绍,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一直有“襄阳说”和“南阳说”两种说法。“襄阳说”认为是在襄阳西南的隆中,也就是湖北襄樊市城西的古隆中;“南阳说”认为是在南阳的卧龙冈,也就是河南南阳市西郊的卧龙冈。两种观点相持不下,以致成了一桩历史上的“悬案”。武侯祠前的空地上立了两块石碑,一块刻着史学大师谭其骧的一段话:“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邓县,此后隆中遂属襄阳”。

作为历史地理的权威,谭其骧的论断对于襄阳是有力的支持。另一块石碑是郭沫若1964年到访古隆中时题写的《诸葛草庐》,文中把诸葛亮与陶渊明类比,肯定了诸葛亮的“出世”精神。 现存武侯祠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祠外古树参天,松柏滴翠,十分壮观。武侯祠为四进三院布局,门前一对威武雄壮石狮,守护着武侯祠。殿内塑有峨冠博带、手执羽毛扇的诸葛亮全身铜像。中堂有郭沫若手迹:“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点出了诸葛亮平生抱负的名篇《出师表》和诸葛亮最喜欢的乐府曲调《梁父吟》。院内两旁有刘备文臣武将塑像12尊。三顾堂,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策的纪念堂。堂前有三棵大柏树,相传是当年刘关张三顾草庐时的栓马树。三顾堂院内碑廊,刻录了《前出师表》、《后出师表》等,诵读完表文,被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忠贞形象深深感动。

诸葛亮不计成败,一心为兴复汉室,一统天下的顽强进取精神,千百年来令多少英雄垂泪,多少志士景仰。从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千古名句,闪烁着中华民族为事业献身精神的光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在诸葛亮年轻时就浸入他的骨髓。他所追求的不是高官厚禄,他重承诺,感恩,尽职尽责。这种精神也是我们当代青年人应该学习并传承的美德,应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始终谨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记,都不放弃,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顽强践行自己的理想。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